胎齡越小的早產兒遭受的痛苦越深

  隨著圍產技術的提高,越來越多胎齡小、出生體重低的早產兒被救活,被媒體一次次冠以“成功挑戰生存極限”、“創造奇跡”之名。但是,“奇跡”過后,這些早產兒存活后的生存質量是怎樣的,卻沒有人再去追問……近日,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、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聯合舉辦的“第三屆早產兒熱點問題研討會暨新生兒營養學習班”上,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副院長陳運彬接受家庭醫生在線提問時表示,如今中外都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:早產兒存活率大大提高,但殘疾率并沒有降低,這些孩子的生存質量令人擔憂。

  生存極限新生兒不到2成完全正常

  “胎齡越小,需要受到的重癥監護時間越長,遭受的痛苦也就越深,”陳運彬副院長沉重地說,“一方面是現在早產兒的存活率上升,比如廣東省,出生體重低于1000g的超低出生體重兒的搶救成功率高達80%,但另一方面,致殘率也在跟著上升?!?/p>

  陳運彬副院長介紹,英國和愛爾蘭曾經對胎齡小于26周的早產兒,進行長達11年的追蹤調查,結果發現這些孩子大部分都在聽力、視覺、腦神經發育、行為心理等方面,出現不同程度的傷殘,僅有不到20%的孩子被評估為完全沒事。

  這樣的數據不禁讓人反思:一味救治生存極限新生兒,是否有意義?

  建立健全的追蹤隨訪機制有效提高早產兒生存質量

  然而,現在某些醫院為了出名或基于某些的原因,不顧一切地救治出生胎齡小、超極低體重的新生兒,使新生兒生存極限下限一再延伸,但是,這類早生兒存活后往往伴隨著各種嚴重的并發癥和后遺癥,給家屬帶來極大的痛苦,也給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。對此,陳運彬副院長提出,不要片面追求早產兒的搶救成功率,而是要做好以下三方面:

  1.提高圍產技術,加強監測,從源頭控制早產。

  2.確定大腦有無損傷?!氨M早確定有沒有腦損傷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,”陳運彬副院長解釋,“其實腦癱是最大、最麻煩的后遺癥,而現在早期、有效監測大腦是否有損傷的方法極少或沒有大范圍應用(如振幅整合腦電圖aEEG持續監測腦電波),如果能普遍使用,可以由有經驗的NICU醫生和腦電圖室醫生早期判斷有無腦損傷,國外的經驗是aEEG在出生后6小時內確診腦病,其陽性預測率為86%,陰性預測率為96%?!?/p>

  3.建立健全的追蹤隨訪機制。陳運彬副院長指出,在追蹤隨訪這一塊,國內跟國外相差得非常遠。在國外,會有特定的醫護人員,定期把這些早產兒聚集起來,做心理、護理、行為、營養、發育等方面的評估,以便及時發現問題,及時進行干預?!霸趪鴥戎挥袀€別醫院、個別醫生在開展,參與隨訪的醫生多缺乏對早產兒全面評估的技術手段或水平有限,而且普遍來說都沒怎么真正開展規范的隨訪工作,長期的隨訪就更少了?!标愡\彬副院長說,很多時候,只能靠家長自覺帶孩子來復診。這樣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后果:當發現孩子有“異?!钡臅r候,往往情況已經無法逆轉。
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

關注公眾號

微信公眾號

国产69囗曝吞精在线视频|欧美精品人人做人人爱视频|2021精品久久久久精品|国产精品盗摄一区二区在线|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果冻传媒

    1. <var id="vj0yj"><output id="vj0yj"><form id="vj0yj"></form></output></var>

      <var id="vj0yj"><output id="vj0yj"></output></var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