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折騰臉這件事上,少走點彎路
年輕人為了少走彎路,會在消費前多做功課,也更講究科學。不管是永葆青春還是斬男轉運,看穿營銷和廣告路數的他們,越來越不買賬了。畢竟,保養有效果,但不是變魔法,唯有科學、持久又自律的生活方式,才能真正抵御時光對人臉的摧殘啊。
城報記者 吳夢昕
“成分風口”之下,有喜有憂
為了追求更高效或更高品質的生活,他們總是保持理性,但有時,過分理性未必等于清醒。
偏執狂魔效應
成分族篤信方法論,且“磨刀不誤砍柴工”是他們有關方法論最執著的信條。以至于生活中,他們不惜為了了解insanity和hiit的差別,而推遲運動計劃;因為不確定買哪一本考研單詞書,而耽誤學習進程。他們美其名曰在熟知一件事情的具體操作方法和最佳選擇路徑之前,無法開始行動,但為了少走彎路而浪費的時間和精力卻一點也不少。
過分量化效應
成分族需要可控性和可確定性帶來的安全感。除了八卦只看官宣,聽歌只選原唱這些,他們連消費,也不允許自己遇到雷區,所以往往只信連鎖,只認品牌。他們不會為販賣情懷故事的產品買單,而更愿意相信營銷中科學化的論述,和對產品功能的全面分析。在購物前,瀏覽各種評測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——連買一雙船襪都要估算掉跟可能性的那種。
工具依賴效應
成分族通常都是工具控。他們的社交賬號,關注了美食、美妝、數碼、影視等各個領域的KOL;他們的手機應用列表里,知乎、果殼、下廚房、KEEP、網易公開課、英語流利說……獲取知識的途徑細分到各個APP。如此,生活中遇到任何問題,他們就可以摩拳擦掌,通過拆解其“成分”,找出最合適的解決“工具”。
沒有煥然一新的偏方,也沒有絕對完美的配方
成分族追逐某些單一成分+高濃度,不過是期望達到某種功效罷了。而這所謂功效,不止一位護膚品行業人員表示,其實就是想比閨密或同齡人看起來更年輕。
可這世上,哪有什么完美配方?更不會有立竿見影的速效產品。你買空金山銀山,也未必能白得過基因決定的出廠設置,更不會凍齡然后絲毫不顯露歲月痕跡。護膚也好,美妝也罷,其美化作用都是有邊界的,我們在關注成分之余,還得理性消費,調整心理預期。
化妝消費,一個讓人目眩神迷的難題
有時,成分族很清楚美妝圈內的套路,不過是圈錢的把戲,但,他們不在乎。
人類的護膚功課,就是一門玄學課
一款產品大家用了都說好,自己覺得雞肋:“是不是買的假貨”“上網求助下是不是涂抹方式錯了”;一個平價系列,你用著感覺不咋地:“便宜果然沒好貨,攢錢換同品牌的高端系列肯定有效果”……護膚這件事,很多人都被心理作用左右,唯有成分族堅定不移,只對實打實的成分表感興趣。
永遠都跟不上美妝產品升級換代潮流
一個星期沒在美妝圈的花花世界里遨游,就跟不上時代了。好不容易搞清楚BB霜、CC霜的區別,又多了個EE霜;記住了粉底、隔離、遮瑕、防曬的使用順序,又多了啞光、霧面的不同妝效;以前覺得兩三支口紅足夠用了,現在豆沙色、珊瑚色、姨媽色層出不窮——斬男色又是什么?化妝品的更新速度已經遠遠超出發工資的速度了。
道法自然,我愛“有機、植物、純天然”
據尼爾森的調查數據顯示,53%接受調查的消費者都認為,“純天然”很重要,他們不信任過多的化學試劑??擅鎸μ柗Q可以撫平細紋,延緩衰老,讓肌膚看起來濕潤有光澤的“一氧化二氫”時,只有成分族心里跟明鏡似的:不就是水嗎?還有什么“ethyl alcohol”,那是酒精!很多植物原液類產品,里面的防腐劑比原液還多呢……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
微信公眾號